
為迎接臺南建城400年,時報文化隆重推出 《南都物語:物件裡的臺南史》。本書透過三十件精選文物,娓娓道出台南歷史的發展軌跡,從不同時代、不同視角,帶領讀者走入這座文化古都的時空隧道,感受它深厚的人文底蘊與歷史變遷。
本書特別邀請多位專家學者撰寫專文,從歷史、文化、建築、藝術等角度,剖析臺南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其中,知名作家與歷史研究者特別撰寫 〈臺南的名字──從大灣、臺灣到臺南〉,詳述「臺南」地名的由來,以及「臺灣」這個名稱最早專指臺南的歷史淵源。
臺灣之名,源於臺南?解開城市命名的歷史謎團
在十七世紀以前,今臺南地區的西部海岸擁有廣闊潟湖,學者稱之為「臺江內海」,而當時的安平則由七個相連的沙洲組成,被稱為「七鯤鯓」。來往此地的華人因方言差異,對其稱呼各異,如「大員」、「大圓」、「大灣」、「臺員」、「臺灣」等。最早關於「臺灣」的書面記錄,出現在1603年福州文人陳第的《東番記》,當時稱此地為「大員」。
後來,荷蘭人根據當地華人的發音,在地圖上標示「Tayouan」,推測其原意可能為「大灣」。1661年,鄭成功進駐後,「臺灣」成為正式地名。隨著歷史演進,清康熙年間設立「臺灣府」,此名稱開始擴及全島,而「臺南」一詞則遲至清末才出現,並在臺灣建省後,成為臺灣南部的正式行政區名。
一部凝縮臺南四百年歷史的時空之書
《南都物語:物件裡的臺南史》 以實物為證,讓讀者透過歷史遺物,理解臺南如何從大員、大灣,演變為今日的文化古都。這些物件不僅承載著歲月的印記,更見證了臺南從荷蘭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乃至現代的發展歷程。
本書適合對臺南歷史感興趣的讀者,無論是學術研究者、文化愛好者,或是希望透過文物探索臺南故事的市民,都能從中獲得嶄新的視野與體驗。透過這三十件珍貴物件的串聯,讓臺南的故事不再只是歷史課本上的記載,而是活生生的城市記憶與文化脈絡。
《南都物語:物件裡的臺南史》,邀請所有喜愛臺南、關心臺灣歷史文化的讀者,一同翻開這部穿越時空的文化紀實之書,感受臺南四百年來的滄海桑田與歷史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