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建城300年 公民團體推動歷史尋根運動 喚起市民認識台南本源

府城建城300年 公民團體推動歷史尋根運動 喚起市民認識台南本源

【記者Mana/台南報導】
台南市的歷史建築「台灣府城大南門」自清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建造,至今年正好滿300年。為了紀念這座象徵台南城市起點的重要古蹟,包括在地文史工作者、公民團體及學校師生,共同策劃了一系列「府城建城300年」的文化活動,期望讓更多市民了解自身所居之地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底蘊。

穿越時空 重返清代府城風貌
大南門為昔日台灣府城的南側主要城門之一,是清代台灣政治與軍事重鎮的重要象徵。當年為防禦外敵與保障居民安全,官府耗資興建環繞府城的城牆與五座城門。雖時光流轉,多數城牆已不存,但大南門與部分遺跡仍保存至今,是府城歷史的珍貴見證。

校園參與 歷史教育向下扎根
為深化民眾對府城歷史的認識,本次活動除規劃導覽、講座、展覽及市集外,還特別與台南多所國中小合作推動歷史走讀,讓學生親自踏查城牆遺跡、學習在地故事。主辦團體希望透過教育與社區參與,讓下一代了解台南不是只是古蹟林立的城市,更是曾經承載島嶼政經重責的「首都」。

重尋城牆意義 連結歷史與當代
「重尋古城牆的遺址,不只是為了記憶古蹟,更是理解台南城市如何一步步形成的過程。」活動策劃人林先生表示,過往的城牆不僅是軍事防禦工事,更反映出當時居民生活、空間規劃與城市治理的痕跡。他期盼藉由此次活動,讓更多人認識並珍惜台南這座城市的歷史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