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條港歷史沿革

五條港歷史沿革 分享到Facebook 五條港歷史沿革 分享到LINE 五條港歷史沿革 分享到Twitter
五條港歷史沿革

今日所謂的五條港指新港墘港、佛頭港、南勢港、南河港、安海港等五條港街,今日已不見蹤影,成為地下之排水溝。今日所謂的五條港區,小範圍即指東至西門路兩旁,西至金華路,北至成功路,南至民生路之範圍,簡單說即是舊台南城以西之地。

1624年荷蘭人佔據安平時,安平前後除了七島之外,海岸線大約在今日赤崁樓以西、安平與赤崁樓之間為台江內海口,1661年鄭成功軍隊登陸台灣時,禾寮港(今正義街)已出現。因此可推知五條港之陸浮,大約在禾寮港出現以後,陸浮過了一段時間才有民眾居住,時間約在清代以後,由此區廟宇之設立可證明,如普濟殿設立於康熙25年(1686)、水仙宮則設於康熙42年(1703)。設立資料取自台南州寺台帳,如果設立時間之記載是正確的話,至少可證明普濟殿附近已於1686年以前即有陸地,有民眾居住,水仙宮也是1703年以前即陸浮,先有土地,後有民眾居住,然後設廟。

然後是南安的郭姓工人於康熙57年(1718)設西羅殿、藥王廟則設於乾隆10年(1745),附近民眾大約都是蔡姓,南沙宮設於乾隆11年(1746)。這三廟的設立雖晚了20~40年,但可以證明五條港地區漸漸由今日之西門路往西到金華路地區陸浮漸多,民眾居住,又有安平至城內五條港之存在,需要人工愈多,移民就越多,五條港區已形成,除上述了兩姓外,尚有黃、張、盧、施等姓先後移入五條港。

至於五條港的興盛期,可由三郊之設立時間,北郊乾隆28年(1763)、南郊乾隆37年(1772)、糖郊乾隆45年(1780),由三郊設立可知,因為商業鼎盛,而有三郊之成立。

五條港的沒落,與1860年台灣開港有關,安平開港後,洋行設立,洋人引進西方之跨國貿易,五條港區光輝漸退,1895年日人統治台灣,帶來日本的國內資本及政治牽制,五條港區競爭力遂弱,雖廟宇林立、房舍依舊、民眾雲集,但一切已趨於寧靜。輕鐵的設立、台南運河的開鑿、1941年三郊的解散,為五條港區的繁榮劃下句點。

1945年後之五條港已經是諸性分居,隨康樂街及海安路的拓寬,都市紋理已經破壞殆盡。

資料來源:五條港發展協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