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南逢—故宮國寶佇臺南 - 台南市美術館

千載南逢—故宮國寶佇臺南 - 台南市美術館 分享到Facebook 千載南逢—故宮國寶佇臺南 - 台南市美術館 分享到LINE 千載南逢—故宮國寶佇臺南 - 台南市美術館 分享到Twitter
日期: 
2023/12/16 to 2024/03/10
千載南逢—故宮國寶佇臺南 - 台南市美術館

「千載南逢—故宮國寶佇臺南」特展,展出15件故宮國寶,包括「清 翠玉白菜」和「明 成化 鬥彩雞缸杯」等,並結合數位作品如「清 院本清明上河圖」長卷動畫和「富春印象」沉浸式劇場。特展將於12月16日至明年3月10日舉行,歡迎民眾前來臺南市美術館,體驗這場藝術與科技的感官盛宴。

【展覽資訊:「千載南逢—故宮國寶佇臺南」】
|時間|2023.12.16-2024.03.10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1樓展覽室A - D

🥬 器物主題展出〈翠玉白菜〉、〈宋至遼 玉龍紋盤〉、〈玉人與熊〉、〈白玉錦荔枝〉、〈明成化 鬥彩雞缸杯〉、〈清同治 粉彩紫地花鳥蓋盒〉、〈明 青花穿蓮龍紋天球瓶〉、〈宋 玉鴨〉等共15件文物。

🖼 數位部分,則是有〈清院本清明上河圖〉長卷動畫、和「富春印象」沉浸式劇場。

|指導單位|臺南市政府
|主辦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南市美術館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基金會、內政部警政署、臺南市政府警察局
|贊助單位|玉山文教基金會

春源畫室:畫師—詩人—劇作家—承繼者

時間:2023/06/22 - 2023/11/12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1館 2F展覽室B - G 春源畫室:畫師—詩人—劇作家—承繼者

「春源畫室」距今已有115年的歷史了,從第一代的潘春源、兒子潘麗水與潘瀛洲,直到今天的孫子潘岳雄擔任畫室主人,在超過一世紀的時間裡,他們除了奠定臺灣本地畫師的獨特風格和地位,也能看出「春源畫室」成為了臺灣深具影響力的畫師品牌。
-
藝術家:潘春源、潘麗水、潘瀛洲、潘岳雄
策展團隊:蕭楷競、莊雅雯

--
指導單位:臺南市政府
主辦單位:臺南市美術館
特別感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財團法人天主教會臺中教區、財團法人臺灣首廟天壇、大龍峒保安宮、友達光電、和煦堂、高雄永安黃家古厝、紫竹軒、誠福繡莊、翠薰堂、臺南安平歐宅(臺窩居);潘岳雄、潘尚文、潘尚安、洪富士、黃德勝、黃雉原、陳堂淵、曾秋雄;展覽聲音製作-藝術家吳燦政(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藝術平台】藍色的哲學—謝貽娟回顧展

時間:2023/10/14 10:00 ~ 2023/11/13 18:00
地點:1館1樓展覽室A、1館1樓工作坊 【藝術平台】藍色的哲學—謝貽娟回顧展

文/陳貺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所專任教授)

  旅英藝術家謝貽娟過世後,家屬們成立了「謝貽娟文化藝術基金會」,致力於保存與推廣她的文獻與藝術作品,並在今(2023)年在臺南市美術館推出由基金會籌辦的第一個展覽,也是她在美術館的第一個展覽。展覽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她最為人熟知的《藍色粉末畫系列》,一是較少透過全面性的研究與規畫展出的《自畫像系列》。

  謝貽娟在1997年以後,在不到30年的創作生涯中,對藍色的潛心研究即長達20年。從謝貽娟留下的速寫本裡,可以看到許多與藍色相關的研究,當然,這些研究也可以以其他色彩進行,但她總是不斷強調藍色於她的獨特性:「我個人對藍色有極深的偏愛,總覺得藍色會講話,好神祕,不可思議,透明卻又很深遐…」。謝貽娟稱藍色為「哲學的顏色」,甚至將藍色「作為思考的底色」。這種對於藍色的參悟與偏愛,最終在她定居英國之後,創作出以藍色色粉繪製的單色畫,也就是《非空間》系列中的「粉末系列」。

  這些風貌獨特的作品擁有複雜的製作過程,以藍色壓克力顏料打底的畫面上,超自然的浮出像是梵文又像是水波的形體,藝術家在塑造了這些細微而神祕的突起後,再以手將混雜了各種藍色顏料的「特調色粉」抹上去。這些擁有神秘召喚力的方形、長方形和圓形單色畫浩瀚有如宇宙,也微小有如一顆乒乓球,並且在懸掛著它們的空間中散發著難以言喻的光芒。其實,如果藍色可以如此吸引謝貽娟和古今中外無數的藝術家,並且成為他們創作的核心,是因為這個色彩在整個藝術史裡都堪稱獨一無二。它在上古、中古時期永遠都是最稀有、最昂貴的顏色,而其大量的使用與平民化基本上要等到工業時代之後。謝貽娟不是只使用一種藍,她在材料研究上非常用心,將能找到的群青、普魯士藍、海軍藍、鈷藍等等色粉,以不同比例混合後專門調製出一種專屬於她的藍色。

  影響謝貽娟至深的藝術家,也是IKB的發明者克萊因(Yves Klein, 1928-1962),認為群青色是藍色的最高表現,克萊茵宣稱:「藍色沒有向度(dimension),它超越了向度,(…)每個顏色都會引導我們與具體的事物連結,但是藍色只會喚起海洋與天空,所有有形與可視的自然中最抽象的事物。」克萊茵在藍色中體悟出的沒有向度、空無、抽象性與非物質性,很接近謝貽娟「非空間」的概念。謝貽娟一直相信非空間的存在,她說「非空間」是「非物質的,就像空氣」,又強調它「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而這樣的一個空間顯然並不存在於有形質的世界裡,它指向的比較是一個存在於靈魂或想像中的神祕之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兩位藝術家都偏愛以純色粉進行單色畫創作。將顏料保留在色粉的狀態,是解放繪畫的重要步驟,這種獨特的創作方式強調了繪畫的純粹性與「非物質的物質性」。也只有當物質得到解放,方能進入「非空間」的全然、純粹與自由中,而藍色正是進入此空間的鑰匙。此外,謝貽娟操作不同形狀與大小的色面,並混合不同色光的色粉,製造光影與深度的錯覺,在她熟練的操作之下,藍色充分發揮了拓展無盡空間的能力,進入觀者的感官與意識之中,營造心靈的平靜、精神世界的浩瀚與深度,甚至是「時間」(time)與「永恆」(timeless)的意識,謝貽娟的「非空間」存在與否,事實上取決於觀者的精神內涵與他們的感受力。

  至於謝貽娟創作中較不為人知的「自畫像」,則是肖像畫中非常獨特的門類,而且在十九世紀工業時代之後大受歡迎。謝貽娟最早的自畫像根據家屬應該是1992年,但她從 1993年9月15日開始,每天以一張A4的紙(30.4cm x22.8cm)繪製自畫像,直至1999年7月19日止,不過中間有一些缺漏,現存的畫作根據家人的統計共1619張。這些作品恣意地實驗著各種不同的技法、風格、材質,在形式上呈現出驚人的多樣性,幾乎涵蓋了各種繪畫上的可能,不僅材質包括油畫、水彩、水墨、鉛筆等混和媒材,在風格上更是無所不包:除了中規中矩的肖像練習外,有與藍色系列相關的、低限到近乎虛無的、嚴重扭曲變形的、貌似塗鴉的、在抽象表現主義的狂熱動態與筆觸下勉強能辨識出五官的、詭異又搞笑的、漫畫風的等等,而表情則是各種喜怒哀樂,不一而足。她甚至製作了一系列的自塑像並加以拍攝,最後以現成物拼集成類似臉部的圖案,挑戰「幻想性視錯覺」(Pareidolia)。更值得注意的是,臉之外手也扮演了一定的腳色:大量的自畫像中出現托腮、扶額、撫臉、摀臉、摀嘴、遮臉、支下巴或夾著煙的手,隨著這些具有暗示性的手勢加入,謝貽娟的臉則出現煩惱、痛苦、焦慮、驚訝、沮喪、懷疑等情緒,牽動著觀者的凝視。此外,謝貽娟也畫了許多與愛貓同框的自畫像。

  謝貽娟的這批作品相當難以詮釋,但藝術家大量繪製自畫像的現象顯然與「唯我論」(solipsisme)有關,特別在藝術史中明顯結合了象徵主義與表現主義的潮流或傾向。自我(soi)是不容懷疑的唯一意識表現,也是相對於外部世界唯一可證的存在。謝貽娟的自畫像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自畫像0012〉,她在自己的背後畫了一個象徵死亡的骷髏。對於一己之存在與生命本質的提問,促使她每天規律的畫下自己,即便在1999年因故停止了,但所欲製作的仍是被稱為「生命」的這件巨大作品。

指導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教育局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謝貽娟文化藝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復中心、耘非凡美術館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高雄市三發教育基金會

嶾嶙的岳光:在敬與畏的稜線間

時間:2023/06/17~2023/11/26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展覽室A-D 嶾嶙的岳光:在敬與畏的稜線間

本次展覽述說著山的崇高到親近、神秘到熟悉,以及在山林之光的映照下,人們心理及身體的 #敬畏經驗 所構成的「山」的感知連結。並試圖探討臺灣這片土地上,山與人的 #多元共存模式,以及人們 #記錄和經驗山的方式。

--
|參展藝術家(依照中文筆劃順序)|
水谷篤司、王怡婷、王興道、石川欽一郎、吳其錚、吳思嶔、吳耿禎、呂基正、李明則、李義弘、豆宜臻、周代焌、林彥翔、林惺嶽、姚瑞中、胡仕穎、倪再沁、高俊宏、陳澄波、麥覺明、楊英風、劉秋兒、蔡咅璟、蔡宗勳、譚若蘭&曾敏富
--
|指導單位|臺南市政府
|主辦單位|臺南市美術館
|策展團隊|黃靖容、柯宜芸
|特別感謝|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臺東縣政府、臺東縣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聚落、財團法人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呂基正家屬:呂玟女士與李宗哲先 生、加力畫廊、耿畫廊、尊彩藝術中心、臻品藝術中心、臺虎精釀、內政部營建署、農委會林務局、健行筆記

愛洛蒙-人與動物的後心靈樂園

時間:2023/09/08 10:00 ~ 2024/01/07 18:00
地點:2館3樓展覽室K、2館3樓展覽室L、2館3樓展覽室M 愛洛蒙-人與動物的後心靈樂園

動物與人類在歷史一直存在著緊密的關係,動物的角色從農業社會的家禽、農耕動物、看家犬、豢養犬……等,漸漸地在社會進入後工業化後轉變為雙向的關係,成為人們情感上高度依賴的夥伴。狗與貓及其它多元的陪伴動物,已成為人們相互倚靠的夥伴,人們也在動物的雙眼中得到難以言明的療癒與幸福的感受。當代生活步調快速,人們享受著文明現代化之際,因科技進步及經濟高速發展的壓力而產生變化的人際關係下,對於關係與陪伴的渴求,不僅限於育兒成家。「動物」漸漸走入現代家庭成為毛小孩及家中重要的一份子,撫慰著彼此的心靈。

展覽命題「愛洛蒙-人與動物的後心靈樂園」借用「動物(Animal)」與生物學概念「費洛蒙(Pheromones)」結合為「愛洛蒙」(Anromones)一詞,指涉人與動物在當代社會中相遇而產生的一種「後心靈樂園」狀態。「樂園」一詞來自於動物行為學之父,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之著作《和動物說話的男人》:「野生動物流露出的每個意願都是善意的……而這正是人類已然失去的『樂園』。」陪伴人們的寵物,在當代社會中,撫平了人們離鄉背景、逐工作而居的無根感,亦療癒了現代人游移於多元生活狀態中的疲乏感。藝術家的創作藉由動物群像中「動物與寵物」主題之轉換,帶給人們奇幻又平靜的感受。

指導單位:臺南市政府
主辦單位:臺南市美術館
特別感謝:藝術銀行、加力畫廊、伊日藝術計劃、秋華洞、紅野畫廊、尊彩藝術中心、愛上藝廊、誠品畫廊

藝術品.診療事——翁崑德的藝術與作品修護展

時間:2023/06/22 10:00 ~ 2024/06/16 18:00
地點:1館2樓展覽室H 藝術品.診療事——翁崑德的藝術與作品修護展

臺南市美術館自籌備處成立以來,積極收集在地藝術家資料,發掘被歷史塵埃掩蓋的優秀藝術創作。2019年因緣際會連繫上翁崑德的家屬,並重新發現在文獻上消失已久的臺展和府展入選作品,開啟本館典藏、修護翁崑德作品的契機。2022年本館委託臺灣美術史研究者黃琪惠老師進行「西畫家翁崑德(1915-1995)生平與繪畫之研究」,其研究成果讓我們對這位藝術家的風格與創作發展有更深入的認識,並成為本展研究的基礎。

「藝術品.診療事:翁崑德的藝術與作品修護展」是南美館第一次結合藝術史研究和作品修護成果的展覽策畫,展示本館美術科學研究中心的修護成果和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的科學檢測分析成果。本展的策畫反映21世紀博物館文物保存維護的觀念與作為。除了成果展示,我們也希望藉由預防性維護等概念的推廣、互動遊戲的設計、紀錄片和修護專題研討會等相關活動,帶給民眾更多關於翁崑德這位藝術家以及藝術品保存維護的觀念。

典藏聚焦:洪通、張炳堂、許淵富、蔡草如

時間:2023/03/21 09:00 ~ 2024/04/07 18:00
地點:2館2樓展覽室F、2館2樓展覽室G、2館2樓展覽室H 典藏聚焦:洪通、張炳堂、許淵富、蔡草如

本館持續推動臺南在地藝術家研究與展覽,本次「典藏具焦:洪通、張炳堂、許淵富、蔡草如」,挑選本館典藏在地藝術家張炳堂、許淵富與蔡草如作品,並調借臺南市政府典藏之洪通作品,以「民間信仰」與「在地風土」為大方向,分別展呈與分析個別藝術家之創作特色,策辦為期一年之典藏展。

【1館共學體驗區】在樹梢孵夢

時間:2022/10/13 10:00 ~ 2024/10/13 18:00
地點:1館2樓展覽室I、1館2樓展覽室J 【1館共學體驗區】在樹梢孵夢

「只有嘗試做那些荒唐事的人,才能成就不可能的事。」 —— 艾爾伯特.愛因斯坦

「談夢想」本應該是令人愉悅及充滿無限希望的事情,但曾幾何時?夢想幾乎和擁有財富或從事好的職業劃上等號,提到夢想變成催促和壓迫的負面詞彙,令人覺得窒息…。根據2018年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顯示,臺灣學生為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學生,原因是「害怕失敗後旁人的眼光」,我們不難從周遭生活經驗發現,對於孩童口中的奇異夢想,大人可以一笑置之,但對於入學以後的青年學子或進入職場成年人,夢想彷彿即背負了長輩或旁人期望,作夢不再純粹,而不切實際的想法也無法被接受了,限制冒險讓許多人對夢想抱持保守態度,時代意識問題也造成創造力消退的危機。

為呈現與兼容彼此不同的感性,本館I、J展覽室重新定位為「共學體驗區」*,首檔體驗主題以「在樹梢孵夢」象徵人們對於懷抱夢想既期待亦不安的狀態,由「孵夢」作為追求夢想的概念,延伸出四個開放式子題體驗:「解放我想…」、「夢的搖籃」、「逐光夢行」、「補夢.捕夢」,邀請大家在美術館裡能暫時從欣賞藝術家的作品、聆聽別人故事的狀態中抽離,回到觀照自我,喚醒曾經的夢想對自己的意義。透過體驗覺知夢想視界,汲取溫暖自我信念的微光──夢不應被侷限性質、勇敢追求可以不分年齡、不一定要成為別人期待下的自己、更非達到目標才是唯一正解…,「在樹梢孵夢」就如同追求藝術沒有對錯的問題,找尋答案的過程,即對夢想者有所價值。

* 共學體驗區:以觀眾為主體,空間兼具教育展示、互動體驗、閱覽與休憩功能,日後為1館舉辦教育活動之學習場域。

南薰藝韻-陳澄波、郭柏川、許武勇、沈哲哉藝術家專室


地點:2館2樓展覽室I 南薰藝韻-陳澄波、郭柏川、許武勇、沈哲哉藝術家專室

為了譜寫在地藝術發展脈絡、純煉臺灣美學特色,本館以關注前輩藝術家歷史貢獻為宗旨,成立「藝術家專室」。展覽以《南薰藝韻》為名,向世人引見陳澄波、郭柏川、許武勇及沈哲哉,藉由梳理他們對於現代繪畫的探索,乃至東西方藝術互用與自身文化底蘊結合的內化過程,定義其對地方斯土的重要性。

這四位畫家共同反映了臺灣現代藝術的發展,從第一代畫家在日治時期官展嶄露鋒芒開始,在臺灣這座四季如夏、所見之人事物景均閃動著白光的島嶼上,畫家多發展出使用豔彩純色或醒目光色來凸顯形象的立體、形狀與光影,而在這個看似大膽強烈、追求表現的特徵之下,卻又因自身文化的溯源省思、鄉土關懷和個人質地的透顯而展現一種纖巧與別緻,使得這些畫家的作品歷久彌新,陽剛中帶溫柔、獷達中見精巧、飽和中飛揚神采。端看他們奉獻給繪畫創作的一生,可見到臺灣美術第一代、第二代本土西畫家反映時代、寫照土地和表現自我的企圖。

線上美術館 - 跟著志玲姊姊走進南美館」完整版


疫情微解封,#防疫不防藝,跟著 #林志玲的腳步,走進 #臺南市美術館!
「 #線上美術館 - 跟著 #志玲姊姊 走進 #南美館」完整呈現!


💡 溫馨小提醒,活動有可能會因主辦單位調整日期或停辦,請您出發前務必至主辦單位官網或FB確認!
☎️ 活動資訊提供、交流、新聞稿發佈,請 與我聯絡
📧 活動辦理及報名,請您直接洽詢主辦單位,本站僅供活動收集整理
🙏 資料收集需花費很多時間及精力,複製分享請註明來源 台南意向 ※ 分享有標示來源Google排名才會高唷!
🎫 如果您在台南旅行有訂票及訂房需求,可參考 Klook | KKday

×
×